在当地,每逢农历带有三、六、九数字的日子,在这里就形成一个夜间山草药交易市场,颇具特色。
在30年前形成的夜间山草药市场
上世纪80年代前,那霍山草药市场还没有形成,职业挖药人也较少,村民挖到的山草药一般由供销社或药店收购。1986年,有那霍人在德庆打工偶尔回家时,从当地带巴戟药材回来卖,1987年在那霍圩旧车站逐渐形成山草药市场。80年代末期,那霍的山头出产的天然牛大力、土茯苓因质量好开始扬名四方。因此逐渐形成挖药人、收购商和经销一条链,在原“七那线”那霍圩段,就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夜间山草药市场。那霍山草药市场也慢慢成了当时粤西地区最大的山草药市场,闻名省内。
交易时间在变化如今已不定时
据文化街卖凉茶的吴师傅介绍说,他在那霍已卖了30多年凉茶,见证了山草药市场的发展与交易地点的数次变迁。吴师傅告诉我们,那霍山草药市场大约在20多年前就十分热闹了,交易时间也是固定,有规律可循,许多种类的山草药在市场里都有销售,很受欢迎。那时候采药商都是在农历的三、六、九入夜后担草药到路边卖,直至清晨5-6点,批发商和周边市民陆陆续续前来购买,在清晨7时后才慢慢散市。后来收购商为了收购到好药,商贩们与同行之间相互竞争,于是一个比一个赶早市,最后演变成了如今交易已具有时间不确定性,日间、夜晚、凌晨都会有交易。
据知情人介绍,现在市场的热闹程度及交易量都大不如以前了。
“第一手”上市的天然山草药在减少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那霍夜间山草药市场形成之初,一般是当地农民上山采挖当地大山中的一些天然中草药,后来发展到邻近乡镇的农民,包括阳春的村民,都挖掘天然山草药来卖,使那霍的夜间山草药市场盛极一时。随着老一代农民渐渐退出,并且部分名贵药材开始种植,“第一手”由村民挖到后直接上市的量已是越来越少。
8旬婆婆坚持采药
当晚,记者在现场从晚上9时观察到第二天的零时,发现来买卖的人一共有20多人,其中由村民第一手采挖上市的只有5人。杨婆婆是年纪最大的一个采药人,今年已80岁,拿着自己采摘的草药走路半个小时来圩上卖。她带的两把草药中,有一把叫“一脚金”,量不多,要价是400元1公斤,正用手机电筒一边分拣一边等客。刚摆下不久,她带来的两把草药就被买走了。据她介绍,她上山采挖草药已有近50年,孩子们都叫她不要再采挖了,但因为喜欢,所以她一直坚持。
市场已繁华不再
韦先生是一位来自贵州的小伙子,已在那霍扎下了根,活跃在附近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各个山头。他说,经过两年的观察,了解了这个中草药市场后,也成为了一名采药人。当天他采到了几公斤的牛大力及10公斤多的土伏苓,摆出不久就被人买走了,进账数百元。据他介绍,他家有四个人从事采药工作,收入还算可观,运气好时能采挖到好的牛大力,可以卖到好价钱。作为一个采药人,他的日均收入不错,达500元。
当晚,最远拉货过来卖的是从信宜大成过来的老板。他23时许来到,没交易几单就“散圩”了,他只好匆匆撤离。最晚离场的是曾叔,到了零点,市场仅他一人在坚守,当晚他的成交量也不多。
这个曾经闻名省内的特色夜间草药市场,已繁华不再。